北京大学医学部免疫学系王月丹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SARS研究紧急启动项目"SARS相关冠状病毒抗原肽疫苗的基础研究"最近取得阶段性进展。
首先,他们利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分析了冠状病毒HCV-229E(普通感冒病毒的一种,人类15%-30%的感冒由其引起)和SARS病毒编码蛋白(主要是表面蛋白S)的HLA-A2相关的T细胞抗原表位,并合成了6对SARS病毒和HCV-229E的抗原决定簇或同源序列,进行了MHC分子结合力和ELISPOT实验。结果发现,HCV-229E的HLA-A2相关抗原决定簇在SARS病毒的同源序列中并不存在,这可能是这次SARS病毒感染流行的原因。同时还发现SARS病毒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在HCV-229E中没有),不但能与HLA-A2分子结合,也能引起部分健康人的CTL产生免疫应答,当然免疫应答的程度大大低于CTL对对照表位(Flu相关表位和HCV-229E相关表位)应答。但是,人群中对SARS病毒产生免疫应答能力的具体分布还要通过TETRAMER技术进行较大样本的抽样研究才能确定。
在临床研究方面,通过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合作测定其院内SARS感染者的HLA-A2阳性率,发现HLA-A2的阳性率约为47.6%,与正常人群的HLA-A2的阳性率相似,表明利用HLA-A2抗原肽疫苗,可以治疗和预防一半的SARS病毒感染。同时,课题组还发现在这些患者中有14.3%的患者在感染痊愈时,体内不存在任何抗SARS病毒的抗体。通过与北京市血液中心的合作研究,发现即使是对SARS病毒有抗体反应的康复患者血清,其对病毒抗原的反应也是有差别的,如部分血清可以与S1和S2蛋白同时反应,而部分血清仅与S2蛋白反应。这表明可能很难通过单独检测患者血清抗体的滴度来判断SARS病毒的人群易感性和流行趋势,因此证实了通过TETRAMER检测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性。
课题组还在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谢雍教授的合作下,成功的克隆并表达纯化了编码SARS病毒Spike蛋白的基因S1和S2全长蛋白。通过WESTERN BLOT分析证实,大肠杆菌表达的S1和S2蛋白可以与康复的SARS患者反应但不能与流行前的正常人血清反应。同时,课题组与合作单位一起还将S1和S2基因分别克隆在真核细胞的表达载体中,进行DNA疫苗的研制工作。目前,他们正在利用所获得的重组病毒蛋白和重组基因进行单抗和多抗的制备工作。
(生命科学部 张作文 冯雪莲 闫章才 吕群燕 王昌恩 董尔丹 冯锋 杜生明)
转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情况交流》(第3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