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科研进展

首页» 北大科研进展

多产高水平论文 提高国际学术声誉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科研工作者阐明其科研成果的重要途径,对于基础科学研究更是主要方式。事实上,许多重要科学发现刊登在世界著名刊物上,如Rontgen(伦琴)发现X射线(Nature, 1896)、Waterson和Crick发现DNA双螺旋结构(Nature, 1953)等等,这些重要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

自北大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以来,不断有北大学者在国际著名期刊上《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如2001年有环境学院的方精云教授、地学院的李江海教授等,今年又有地学院高克勤教授、生命科学学院舒红兵教授发表论文。此前,有医学部韩启德院士、考古系陈铁梅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张昀教授、地学院蔡永恩教授在《Nature》、《Science》发表论文。此外,现在北大工作的学者有多人曾在《Nature》、《Science》以第一作者发表过论文的学者有:物理学院欧阳颀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陈建国教授、化学学院刘忠范教授、杨震教授、环境学院周力平教授等;物理学院郭建栋教授参与完成的论文还入选了《Nature》“百年物理经典论文选”,可见北大的学者完全有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论文的实力。

值得指出的是,方精云教授的成果完全是在国内独立完成的,张传茂教授、李江海教授也是国内培养的年轻博士,说明中国学者有智慧、有能力走向国际科学前沿。

中国科学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令人乐观的进步。但是,中国优秀论文总量仍然很低,每年内地学者以第一作者、第一作者单位在Nature》、《Science》发表的文章总数徘徊在20篇左右,其中近半数是地质、古生物学研究成果。目前还没有内地学者在《Cell》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论文,在当今科学主流领域-生命科学方面,内地学者发表的高影响力论文数较少,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海外华人学者发表大量的生命科学文章。

有专家指出,中国在著名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科学整体水平还不高;而国外少数科学家的偏见和部分中国学者有限的英文水平,目前都不是决定因素。在相当长时间,中国学者需要努力提高研究水平,把优秀论文投到著名期刊发表,以提高中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界的影响力。

诚然,不是在Nature》和《Science》上发表的论文一定就是优秀成果,不能完全依赖论文在什么期刊发表来评价。例如,Nature》和《Science》就刊登过美国贝尔实验室Schon的造假文章。论文的科学价值要在发表以后通过更多专家更长时间的评价会更准确。

一个国家或一所大规模研究型大学的科学研究状况可以近似地由发表论文的情况所反映,如哈佛大学的知名度当数世界大学第一,2000-2002年度在《Nature》发表270篇、在《Science》发表282篇、在《Cell》发表103篇(含非第一作者),其数量之多,远非其他大学所能比。在一定意义上,一所大学在著名期刊上发表优秀论文已成为评价大学学术水平的标志之一。近几十年来,将优秀论文在著名期刊发表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这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世界范围内科技发展的竞争态势。

在科学技术加速发展的21世纪,科学工作者应当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努力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要在高水平刊物上多发表高质量论文,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是衡量一流大学的最主要标准,北京大学要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为产生优秀成果创造条件。

TOP